光影大思政课 | 从九三阅兵到光影叙事:北理工学子践行强国担当
为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讲好“光影大思政课”,11月3日晚,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特立书院承办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光影思政课在良乡校区文博中心大剧院顺利举办。


主讲人介绍
此次活动邀请徐特立学院团委书记、九三志愿者临时党总支宣传委员、天安门东台口引导流动岗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方,学院青年宣讲团团长、九三阅兵合唱团成员金盈莹,分别分享了“延韵新声”合唱团从艰苦训练到天安门广场深情演唱的幕后故事,以及特立书院志愿者在服务保障中的担当奉献,带领同学们重温那段荣光与汗水交织的青春岁月,读懂北理工人“矢志强国、坚韧无我”的精神传承。
师生宣讲:讲述阅兵幕后的青春誓言
“我们为8分钟的演唱,坚持了80多天。”徐特立学院青年宣讲团团长、九三阅兵合唱团成员金盈莹同学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从天安门广场传回的青春强音。从五月底开始,“延韵新声”合唱团90名成员经历了每周8小时的演唱训练、2小时体态训练、4小时体能训练,即使在忙碌的期末也没有人抱怨过。“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被看见,但并非没有意义。”
当回忆起立于天安门前中轴线上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她动情地说:“脚下的大地传递着军乐团的齐鸣,身边的空气回响着历史与时代的共振。很多人唱着唱着就哭了,那一刻,国泰民安在我的眼前具象化了。”

徐特立学院青年宣讲团团长、九三阅兵合唱团成员金盈莹
赵方分享了志愿服务的故事。特立书院49名党员、团员青年主动报名,在天安门东台口引导岗、观礼台服务岗等岗位上默默奉献。“夜晚出发,凌晨返航”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最终以“零失误”记录圆满完成服务任务,展现了北理工学子“矢志强国、坚韧无我”的精神风貌。

徐特立学院团委书记、九三志愿者临时党总支宣传委员、
天安门东台口引导流动岗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方
观影《东极岛》:追寻和平的信仰之光

影片《东极岛》聚焦于一座海岛上的平凡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守护家园、捍卫和平的真实故事。
当影院灯光渐暗
一段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岁月画卷
在师生面前徐徐展开——
有面对困境时的相互扶持
有守护家园的坚定执着
更有对和平生活的虔诚守望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选择与担当。银幕上的一幕幕,与宣讲中"九三"阅兵合唱团的坚持、志愿者们的奉献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深刻内涵。每一帧画面都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中国人对家国责任的共同理解。
观众感想
这堂以北理工师生故事为引的光影思政课,让“铭记历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坚守与滚烫的信仰。
“九三”阅兵合唱团的幕后故事尤为动人,北理师生用无数个日夜校准节奏、湿透衣衫,将家国情怀融入每一个音符。这不仅是对一场仪式的打磨,更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先辈牺牲的深切回望。而《东极岛》的光影则延续了这份精神,普通人用坚守守护安宁,与合唱里的信念一脉相承。
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它需要我们传承先辈精神,以每一份微小的行动续写“和平答卷”。这堂思政课,让我对“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李欣诺
东极岛,一座孤悬东海的小岛,置于二战的历史洪流中,却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人性与国际主义的灯塔。在数十年的时光流转中,化作幸存者及其后代的不懈寻访与深切感恩,完成了跨越世纪的温暖回响。
同时,我也很幸运地了解到93阅兵专项北理师生的故事。一首“松花江上”,唱出深厚的爱国情怀;朵朵得体微笑,尽显灵动的青春昂扬。维持四五个月的紧急特训,凌晨开展的志愿排练,无法目睹阅兵的引路服务,又让我看到了他们不为众人知的辛苦与难处;极其骄傲,因为我是他们的学妹,我将继承他们的意志,传承北理精神,砥砺理想信念,勇担民族重任!
——熊姚青
光影见证坚守之志,思政铸就北理之魂
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优质资源
激活文化场域,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
以"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
锻造时代"领军人"
将家国情怀矢志不渝地熔铸于强国使命
以青春热血,赴强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