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院生活

扎根乡村·筑梦振兴——特立书院学子赴安徽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圆满完成

扎根乡村·筑梦振兴

特立书院学子赴安徽

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圆满完成


为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愿景,北京理工大学特立书院部分学子奔赴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开展了“扎根乡村·筑梦振兴”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全方位考察了当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此次调研。


探访前沿:解码农业治理新图景


调研首站,学子们走进禹会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和蚌埠市禹会区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一线干部展开深入座谈。座谈中,干部们详细介绍了当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举措:打破“偏远村”旧概念,聚焦城郊村发展,高频次线上线下农技培训、大力建设乡镇农技站、重点培育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等。


image.pngimage.png

实践团抵达安徽省蚌埠市马城镇


成员们了解到新型主体因其规模化、产业化优势享有技术服务优先权,对于零散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也能做到有效覆盖,解决了“70%土地规模经营”背景下散户农机使用难题。对于农产品安全,干部们强调了从农药源头管控、建立“农监宝”APP平台化管理、设置基层快检站、实施多重市场检测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与精细治理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丈量热土:感受田野脉动新气象


成员们实地踏访马头城街道周边的广袤农田,亲眼见证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生动场景。成片的土地中,大型农机高效作业,印证了乡村振兴目标中“作业半径全覆盖、机械化服务普及”的实践成果。


image.pngimage.png

实践团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种植情况


在马城镇政府,同学们进一步见识到基层组织在灾害预警信息传递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依托各级微信群、村广播以及基层农技员“分片到村到户”的网格化服务,确保了极端天气等信息直达最偏远的农户。政府干部还分享了在探索闲置宅基地跨村调剂试点中,如何坚守集体所有制、稳定承包权、用活经营权,平衡发展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宝贵经验,展现了乡村治理的智慧与韧性。


情暖桑榆:体悟乡村养老新温度

心系乡村民生,团队专程探访了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他们为老人们带去生活慰问品,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聆听他们的生活故事与心声,关切询问其身体状况与日常起居。老人们的笑容与朴实的话语,让年轻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乡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基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次温暖的互动,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关怀与欢乐,更让成员体会到乡村振兴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民生温度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image.png


寻迹文旅: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聚焦乡村产业多元化,学子们重点考察了禾泉农庄这一文旅融合示范点及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在禾泉农庄,学子们体验了特色农事活动,了解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


image.png

实践团探访乡村文旅发展


围绕花鼓灯文化,通过观看表演、与传承人交流,学子们认识到文化瑰宝在凝聚乡村精神、打造特色文旅IP中的巨大潜力。针对特色农产品的季节性强、冷链物流覆盖尚存挑战的现状,学子们也了解到当地正积极谋划发展电商经济、完善物流网络,为农产品上行拓宽渠道,为文旅产业注入持久活力。


青春回响:砥砺奋进新感悟


“这次调研颠覆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禹会区的实践让我看到,科技赋能、组织创新和规模经营正在深刻改变乡村面貌。农技员的‘云端’指导、北斗无人农场的蓝图、土地流转的探索,无不彰显着‘智慧农业’的力量。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思维和科技支撑,这为我们未来投身相关领域指明了方向。”

——张晓舟


“最触动我的是在敬老院和田间地头的所见所感。老人们安详的笑容、种粮大户分享农机服务带动乡亲的朴实话语,让我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是民生福祉的提升和乡土文化的传承。禾泉农庄的生态之美和花鼓灯的激昂鼓点,更让我看到了乡村蕴藏的无限活力与独特魅力。这趟旅程让我更坚定了服务基层、建设乡村的信念。”

——彭四成


结语

image.png


特立书院学子的安徽禹会之行,是一次扎根乡村沃土、感悟时代脉动的深刻实践。从政策层面的前沿洞察到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从社会治理的深度探索到民生关切的细致关怀,再到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释放,实践团成员见证了科技兴农的磅礴力量,更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此次调研的圆满结束,不是终点,而是特立学子筑梦乡村、矢志振兴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