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院生活

精工育见 友校同行 | 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德育答辩校际交流实践圆满完成

精工育见·友校同行

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德育答辩校际交流实践圆满完成


编者按


2025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精工育见・友校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通过与师生深入交流、实地考察教学空间等方式,探寻跨学科培养与书院制建设的特色经验。此次走访旨在加强校际沟通,为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助力校际合作向纵深发展。


走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7月16日,实践团首站来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与学生蒲琛皓围绕通识教育、书院制建设等话题展开交流。


image.png


作为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特色的学院,新雅书院的“定制化培养方案”给实践团留下深刻印象。蒲琛皓介绍,学院构建了四大通识课组,覆盖人文艺术、哲学、“可能与探索”及未来发展领域。


image.png


谈及书院制,蒲琛皓认为其核心是“打破专业壁垒”。“书院就像一个纽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自由交流。”他提到,学院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等科研竞赛,不少获奖项目都源于跨学科合作。针对未来发展,蒲琛皓建议书院制可进一步提升自由性,“用与导师合作定制研究方向的模式,取代简单的专业分流,给学生更多探索空间。”


探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7月31日,实践团来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与学生陈思危深入交流跨学科培养与住宿制书院建设经验。


image.png

元培学院以“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完全人格、共同生活”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自由学习的共同体”。陈思危介绍,学院开设多个跨学科专业,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科学等,“这些专业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比如数据科学专业就整合了数学、信息科学、生物等多学院资源。” 


住宿制书院是元培学院的另一特色。35楼被改造为集自习室、讨论室、健身房、地下电影院于一体的教育空间,学生既是使用者也是管理者。“书院的绿色植物中庭是我们最爱的地方,常有人在这里讨论课题、举办读书会。”陈思危说,这种“共同生活”模式有效消解了孤独感,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image.png


实践团对新雅书院与元培学院的走访,不仅展现了两校在通识教育、跨学科融合与书院制建设上的独特探索,更揭示出高校人才培养中 “打破学科壁垒、尊重个性探索、构建成长共同体” 的共通追求,为校际间深化合作、共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启示。


齐聚高校学子开展德育答辩


7月25日,实践团在北京市青年宫主办校际 “德育答辩” 座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师生代表参会,围绕德育教育经验交流、德育答辩创新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此次会议旨在搭建跨校德育工作交流平台,为高校 “五育并举” 下的全人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image.png

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学生陈正堃主持,北京团市委候补委员、青联委员、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赵德志,特立书院辅导员李国刊、李小桥出席。


开场环节,陈正堃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特立书院和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的德育答辩制度和相关特色,并以自身为生动案例率先分享了攻读人工智能和工商管理双学位,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CON 等赛事的经历。“这些比赛让我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运用到科研实践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绝佳途径。” 他提到。


image.png


北京大学医学院代表孟靖凯从基础教育本质属性切入,认为基础性与预备性不仅是知识传授起点,更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孵化场。他特别提及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甘阳老师的感性教育理念,强调这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模式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层认知。以北京大学课程体系为例,他指出跨学科课程、深度研讨课为自我教育提供沃土,助力学生从 “被教育者” 蜕变为 “自我塑造者”。


image.png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代表陈思危围绕住宿制本科生院培养模式展开讨论。他介绍,学院以不同大类交叉融合为特点,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领域学习自选专业课;新生教育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研学等活动帮助选专业;住宿制书院及地下社区则增强学生联系,书院课程允许学生自开,涵盖五育,实现自由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image.png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刘嘉俊分享了零基础起步的算法竞赛经历。接触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ICPC 时,他对算法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每天在静音舱学习 6 小时以上,一年内刷完一千两百余道题,从校赛难出线成长为亚洲区总决赛选手。他还梳理备赛笔记,在校内开设算法分享会,协助老师完成校赛题目筛选、判题系统调试等工作。


image.png

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学生黄艺博重点介绍了学院德育答辩特色实施路径:以德育开题汇报展现工作全貌,社会实践依托思源计划、出国交流及常态化体系,竞赛以兴趣为导向,智能车辆制造等项目成为连接学业、科研与论文写作的纽带。


image.png


清华大学清雅书院学生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分享,学院拥有清雅农场这一劳动教育基地。从春分至清明谷雨,学生们在这里体验翻土、犁地起垄、播种、除草培土到收获的全过程,每周开展一次相关活动。对于劳动教育的展望,他们认为这能让学生学习农业劳动传统,尊重劳动者和生命,同时探索科技赋能农业的方式。


image.png


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陈思齐围绕体育教育展开深入交流。他介绍,“无体育・不清华” 的理念深植于校园文化,马约翰杯等赛事体系更是将体育育人落到实处。他在田径(短跑)、飞盘等项目中表现突出,一周坚持四五次训练。他表示,通过训练能够打磨、磨练意志,体育所锻造的韧性与意志力,已内化为学业科研中突破难关的底气与动力。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班心理学方向代表邱兆丰分享了相关学习经历,包括参与科学训练营(心理项目)、周六之夜活动及作为被试的经历,还提及自己有学术英语实验设计经验。他介绍,周六之夜活动中,学院会邀请老师介绍专业方向、研究内容等,而同心合励活动则促进同辈及前后辈交流,分享导师组轮转经验。


image.png


互动讨论与总结环节,各校代表围绕德育教育中如何平衡自我教育和外部引导,以及是否需要衡量指标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普遍认为在相关任务中应以自我教育为主。


image.png


评委老师们表示,同学们以赛事、劳动等载体涵养德育的经历,是认识自我的生动教材。同学们应梳理经历、自我解剖积累底气,点赞跨校形成的 “自由学习共同体”,认可 “破圈” 精神及劳动、体育的育人价值。要打破校园围墙多与外界交流,与优秀者同行以站在时代浪头。


专访徐特立之孙徐君强


7月29日,特立书院学生前往徐特立先生之孙徐君强老先生家中探望,就传承徐特立教育精神、当代青年成长方向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先驱者,徐特立先生的 “教育救国” 理念与实践影响深远,而徐君强老先生自幼受祖父言传身教,对特立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与践行。此次专访为特立书院学子理解书院育人理念、明确成长方向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指引。


image.png


徐君强老先生深情回顾了祖父徐特立的生平事迹。18 岁读完私塾便投身教育事业,28 岁正式创办学校,徐特立因家境贫寒深知封建压迫之苦,毕生秉持 “教育救国” 信念,提出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的重要主张,“又红又专” 的育人理念也与他息息相关。“祖父始终认为,进步思想要靠教育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他创办的多是师范学校,就是想培养更多能播撒真理的老师。” 徐君强谈到,祖父生活极度简朴,从不搞特殊,家中资产仅留少部分维持生计,其余全部用于办学和资助贫困学生。


image.png


采访最后,徐君强目光恳切地说:“希望你们继承延安精神,物质条件好了可以享受,但不能刻意追求,真正该看重的是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他认为年轻人应该追 “对国家有贡献的星”,“比如北理工那些为国防科技奉献的科学家,他们才是真正的偶像。” 这番话与祖父 “教育要培养有国家意识的人” 的理念一脉相承,也为特立书院学子指明了方向 —— 在传承中创新,在实干中成长,方能不负前辈 “读书救国、教育兴邦” 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