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育人见成效:北理工徐特立学院学子“智卫杯”赛场展锋芒
2025年11月7日,由武警部队装备部主办的“智卫杯-2025无人系统挑战赛”在陕西华阴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圆满落幕。来自我校徐特立学院本科生团队“北理深瞳队”在无人侦察分赛决赛中表现出色,荣获全国第五名(高校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北理深瞳队”成员均来自多域智能无人系统英才培养计划,以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采取导师引领、研究生指导、本科生为主体的贯通培养模式。团队在全国众多顶尖军工集团与科研高校的强劲竞争中脱颖而出——参赛单位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上海AI LAB、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该成绩充分展现了我校“科研引领、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彰显了学生在智能无人装备与应急反恐领域的卓越创新实践能力和扎实技术实力。
“智卫杯-2025”无人系统挑战赛公告
无人侦察分赛决赛获奖证书
以赛促学:研究生引导、本科生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
本次参赛团队由机械与车辆学院、智能无人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刘辉教授、徐彬教授联合发起,组建了由樊伟、徐涛、张一博、王力等教授组成的指导团队。研究生梁瀚升、曹王仁博、芮超担任直接指导教师,徐特立学院本科生张恩延、徐灏玥、田曼迪、彭永妍等十一名学生(具体名单见后)作为主要参赛成员共同参与,形成“研究生引导、本科生主体”的多层次科研攻关模式。

自主执行搜索任务 (左)暑期同学们搭建模拟比赛的场地(右)
2025年暑期,团队在北理工无人系统创新测试工场,依托课题组自主研发装备与实验场地,针对“无人侦察”分项赛的三类任务展开分工钻研与集中攻关。
在密闭空间自主搜寻科目中,团队实现全流程自主建图导航、目标识别与侦查结果提交;在遮蔽地域目标跟踪定位任务中,系统由涵道式多旋翼与开放旋翼无人机协同构成,采用“主机广域搜索、僚机精准跟踪”的多机协同机制,确保在复杂地形中的稳定识别与信息获取;在拒止环境隐蔽侦察场景中,团队针对通信与导航受限问题,挂载光纤通信设备并设计人工干预备份机制,实现目标的隐蔽侦察与稳态运行。经过数月训练与反复调试,系统在各项测试中表现出色,最终在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赢得专家评委与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多域融合:真实任务牵引的育人体系
“北理深瞳队”的成功得益于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机械与车辆学院与徐特立学院协同打造的“多域智能无人系统英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以“需求—技术—价值”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贯通“理论—实践—双创—科研—产业应用”的创新育人体系。
本计划自2025年4月启动宣讲与遴选工作,面向徐特立学院大一大二本科生群体择优录取,形成以“科研探索—创新实践—产业导向”为主线的培养路径。计划实施过程中,由研究生导师和领域教授联合授课,开设前沿理论课程与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国家级总师等顶级专家开展高端学术引领。


英才培养计划首次宣讲会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科研与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真实工程任务展开攻关,参与创新竞赛与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应用转化”的循环中不断成长。
通过将项目考核指标融入人才评价体系,计划实现了科研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的双向促进,形成了“理论引领、实践驱动、双创支撑、科研深化、应用落地”的高质量育人闭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多域智能无人系统英才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技术支撑:实验室与装备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智能无人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陆空两栖无人平台研发的科研单位之一,在构型设计、动力系统与自主控制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曾荣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BIT-SGC陆空平台作为团队参赛的核心装备,是一款融合涵道式多旋翼与轮腿平台优势的先进无人系统组合。
涵道式多旋翼采用自主研发的多源融合定位导航技术,在卫星导航拒止环境下具备稳定机动能力,可执行高空复杂飞行、爬坡越障等任务。
轮腿平台则基于云深处山猫M20,集成有线/无线多模多频通信链路,自研低带宽/具身问答算法,实现复杂环境侦查探索,适用于极端救援、消防巡检及军事侦查等多种场景。

BIT-SGC陆空平台(左)涵道式飞行器(右)轮腿平台
徐特立学院参赛学生名单
姓名 |
年级 |
方向 |
工作分工 |
张恩延 |
2024级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徐特立英才班) |
嵌入式类VHF通信 结构电气类载机结构 |
徐灏玥 |
2024级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徐特立英才班) |
嵌入式类光纤通信 图像处理类GIS |
杨景博 |
2024级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徐特立英才班) |
图像处理类GIS |
田曼迪 |
2024级 |
智能机电系统类(徐特立英才班) |
结构电气类载机结构 |
彭永妍 |
2023级 |
未来精工技术-智能感知与通信 |
图像处理类环视图/GIS |
李昕燃 |
2024级 |
自动化(徐特立英才班) |
嵌入式类光纤通信 |
张臻尧 |
2024级 |
工程科学实验班(徐特立英才班) |
结构电气类载机结构/电气 |
李杨奕霏 |
2023级 |
未来精工技术-智能感知与通信 |
嵌入式类VHF通信 |
苏羽霏 |
2023级 |
未来精工技术-智能感知与通信 |
嵌入式类VHF通信 |
王硕 |
2024级 |
智能机电系统类(徐特立英才班) |
结构电气类载机电气 图像处理类GIS |
张凯宁 |
2024级 |
智能机电系统类(徐特立英才班) |
图像处理类GIS |
参赛学生感想
张恩延:作为 “北理深瞳队” 一员,能随队斩获 “智卫杯” 无人侦察分赛全国第五(高校组第一),我既荣幸又感恩。这份成绩离不开 “多域智能无人系统培养计划” 的支持,也感谢实验室平台、研究生学长的指导。2025 年暑期,在北理工无人系统创新测试工场的集中攻关中,我收获满满:从建模测算到电路板绘制,每项实操都让我提升了技能;通过调试涵道式多旋翼无人机、拆解 BIT-SGC 陆空平台,我摸清了它们的基本构造,也点燃了对智能无人领域的兴趣。比赛落幕,但成长不停。未来我会继续在英才计划中深耕,主动学习前沿知识,锤炼专业能力,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稳步前行。
田曼迪:作为一名本科生我很荣幸能够加入智能无人系统英才培养计划。上学期,研究生学长带领我们学习了文献调研、大模型提示词工程等实用技能。暑期,我们来到北理工无人系统创新测试工场,依托课题组自主研发装备与实验场地准备智卫杯竞赛,让我首次了解科研流程,提前体验了从理论学习到技术创新的完整链条。我深切体会到,英才培养计划用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个人成长,通过“以赛促学、以研促学”的超常规模式、"科研启蒙-课程实践-竞赛验证"的三级能力进阶链,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对未来的科研道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